早期的净水行业经销商到底有多痛
最初的净水行业,是没有经销商的。
我国最早生产现代净水机的,是上海仙童净水科技有限公司,于1986年生产“仙童”牌家用和商用净水机。该公司于1987年迁至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——深圳,几经更名和变更产权后,仙童易主,品牌不复存在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,净水机生产企业大多数还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,也有少数民营企业,净水机的生产销售均为自产自销,在市场上各自单打独斗。因此,当时的净水机生产企业规模都很小、厂小人少,产量小销售额低。后来,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营销经验,净水机生产企业开始招商,在全国范围内广招经销商,生产企业不直接搞零售,而是通过经销商向终端客户销售净水机,并形成经销商销售服务体系,从而使净水机销售在全国遍地开花,销量大幅提升,净水机生产企业及整个净水行业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。
经销商体系的设立,早期曾经是“生产企业—省代—市代—县代—一般经销商”的多层次营销体系。后来发现,该体系层级过多,层层盘剥,底层经销商意见较大,逐渐演变成为“生产企业—市代—一般经销商”的扁平化营销体系。经销商是高投入、重资产、大仓库。
早期的经销商,比的是谁家的资金投入多,提货量大,谁家的仓库大,存货多,品类齐全。大经销商,财大气粗,就连生产企业大老板也要礼让三分。
生产企业,也是希望经销商资金投入越多越好,提货量越大越好。企业出货多,生产规模可以扩大,资金周转可以快捷,品牌效应也可以更好体现。所以企业的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,不遗余力地向经销商压货。特别是到了季度末和年底,更是软硬兼施,胡罗卜加大棒:提货多的,有奖励,价格优惠,返点多多,扩大代理范围和级别;提货少的,则非但享受不到各种优惠政策,甚至末位淘汰,取消代理资格,踢出经销商队伍。
为了得到奖励和优惠政策,经销商被迫多提货,并导致很多弊端和这类营销模式的痛点:
(1)有的经销商进了大量货,门店放不下,被迫花巨资租仓库,仓库中堆满了来不及销售的商品,商品卖不掉,积压在仓库,仓储成本高,资金占用大,利润变库存。
(2)有的经销商,货多了在本地卖不掉,就拿到其他地区去串货低价倾销,打乱了价格体系;破坏了经销商之间的相互关系。低价串货,经销商互撕,市场没保护,价格没保证。
(3)有的经销商资金不足,被迫四处举债借钱,甚至欠上了高利贷,苦不堪言。
(4)生产企业对经销商大幅度压货,至经销商大量货物积压在仓库,不仅需场地或仓储费,还资金积压,贷款还得付银行利息,最终导致经销商关门大极。